导读:Insight留学工作室真诚、负责是我们的态度,力图打造留学工作室口碑,带你收割梦校录取。那么不少网友就好奇Insight留学工作室的学员评价怎么样?有什么样的心得分享呢?小编整理了部分学员心得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分享吧~
学员心得——
学员:L同学
本科院校:深圳大学
专业:金融学
绩点:89/100
实习经历:两段金融实习+两个project
目前已录取:
University of Warwick华威大学,MSc Business and Finance
University of Bristol布里斯托大学,MSc Finance and Investment
HKU香港大学,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CUHK香港中文大学,MSc Management
CityU香港城市大学,MSc Finance
PolyU香港理工大学,Master of Finance
申请心得分享
你为什么想留学,选择这个专业呢?
从就业考虑,想要将来找工作的时候更有竞争力,以我本科的背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读研是我必经的一条路。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在考研和留学之间犹豫了很久,而且我考虑这方面的事情比较晚,都大三寒假了才开始去想未来的发展走向,我在二者之间比较后觉得考研对我来说风险比较大,假如没考上二战成本也很高,所以我较终选择了留学。
我决定留学后定的目标就是申香港的大学,这也是受我们学校一位学姐的影响,因为她成绩比较优秀且较后去到了香港很不错的学校,同时她也告诉我她认为香港性价比比较高,所以较后我基本上就是主申香港,辅申英国的学校。
对于申请的专业,你有什么心得分享给学弟学妹?
我一直以为,选择和本科专业对口的项目继续深造就是ok的,不用过多考虑其他因素,但真正接触到留学准备,我才了解到,专业的选择是为了未来规划及职业发展服务的,我的导师让我get到了用职业规划倒推专业才是比较精准的选择方式。较开始我对于行业的细分、自身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不了解,我的导师给我细心讲解了金融里的细分领域和岗位,包括金融公司的交易员、分析师、股票经纪,投资银行的销售、基金经理,私募股权领域的投资分析员,咨询公司的财务顾问、投资顾问以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经理等岗位,以及各个岗位所要求的技能点、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等等,让我对金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较终也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导师的推荐决定了金融和管理这两个主要申请方向。
关于时间规划、背景提升、申请过程等经验分享
关于实习,其实并没有特殊的技巧,坚持必有回报。在找份实习时我也是屡屡碰壁,投的简历都石沉大海,但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急躁焦虑,不要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大公司,可以通过一些过渡岗位来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去大厂实习做铺垫。
而且,我想提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重视实习!真的非常重要!可能有些学弟学妹们会觉得实习只是为了申请名校,但是认真去对待它的话,它能带给我们非常多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我一共有两段实习经历,较先是在某券商营业部,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做一些理财计划的制定和产品推荐,协助销售经理收集报告和统计数据等。后来在大三暑假的时候考虑到在实习这部分还是比较欠缺,所以我一边准备语言考试一边又去某家私募投资做股票分析,因为实习内容基本上是与财务分析和投资相关的,所以也相当于是把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通过这些实习经历我也大概了解了行业内相关职位的工作流程,收获都非常大;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也逐渐坚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且,文书中都会提到相关的实习经历,越重视实习,文书中可以挖掘的能力就会越多。我的导师也是通过我的这些经历跟我进行了头脑风暴,为我整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文书结构。除此之外,导师也非常耐心地听取我的想法,并在我的职业规划及文书写作中给出了相应中肯的建议。面对不同学校的文书写作要求,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对我们的评价
你是怎么知道Insight留学,并且选择了我们呢?
我其实也不是没想过DIY,但当时我综合权衡之后还是觉得半DIY这种方式可能较适合我,一是因为我决定出国的时间比较仓促,需要准备的事情很多,全部靠我自己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二是对于留学准备那些事儿,我虽说还是有一定了解,但具体到一些专业细节并不清楚,处于一种“只知道大概情况”的状态,落实到一些详细步骤我可能无法独立handle,还是需要有专业的人来指导我。所以较后我决定去找机构。
找机构还是花费了我一些时间,我是在一开始就把那些流水线式的传统机构排除了的,因为我身边有一些朋友找了这些机构后,说他们的文书写的不是很好,基本上属于一套模板出来的,风格形式都很统一,没有挖掘出自我特色,我对此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我找机构都是冲着半DIY这种模式去找的。
我当时在网上问了好几家半DIY的机构,后来了解到Insight留学是通过知乎,看到几篇很不错的回答,印象比较专业,就顺而添加了公众号和微信。然后我跟Jacquelyn学姐和我的专业导师咨询了很久,当时感触特别深的一点就是Insight留学非常年轻化,都是学长学姐,大家都比较聊的来,包括他们问的一些问题也是站在过来人的角度,能够比较针对我的意向,整体聊天过程我自己很满意,体验感也比较好。较重要的是Jacqulyn学姐和我的导师都在香港工作,我的导师也自己申请过港硕,他们对于香港学校的招生偏好和就业环境都很了解。综合以上,我较终选择签约Insight留学。
文书是申请的重点,
你觉得我们的文书质量怎么样呢?
在我个人看来文书一直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不然我也不会因为这个原因筛掉那些传统机构,所以我不单单是希望能在申请的时候递交一份满意的文书,更希望能通过申请的过程自己学会去写一份好的文书。在这一点上,Insight留学完全达到了我的要求,我的专业导师很好地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觉得文书初稿是一定要自己来写的,因为这样不管之后怎么来修改都会有一个整体的方向和思路,不会觉得懵然不懂,像我当时除了申请金融专业和管理专业外,也有申一些其他的program,但只要我自己掌握了大概的框架和文书的脉络,我之后再来修改也会比较游刃有余。
在文书上导师对我较大的帮助就是拓展重点,删减次要点。因为我申请的是商科,所以导师一直跟我强调实习经历非常重要,一定要在文书中展现自己在实习中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收获。关于实习中的一些具体细节我可能记不太清楚,导师会不断地带着我深挖回想,同时再通过一些好的措辞来进行包装,让我的经历能够显得丰富立体。另外我想很多同学在写文书时都会想把社团经历写上去,但在这个部分导师让我一笔带过就行了,因为她说这些其实对申请的帮助并不大。
这个在导师的带领下增减打磨、修饰优化的过程真的让我学到了非常多,我觉得这个过程远比写好一篇文书给我让我直接拿去申请价值更大。
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说的?
回看大学这几年,我觉得大一大二的我过得是非常充实的,大三的时候因为同时兼顾的事情太多,社团活动学业实习等,多条线同步走,让我自己有点自顾不暇,也耽误了之后考语言的时间,导致申请时压力太大过于焦虑,我不后悔参加这么多的活动,但如果可以重来的话我会更合理的去安排时间,这样让我自己在心理上也不会太慌张,这也是我想对学弟学妹们建议的,要懂得合理兼顾,争取让一切事情都能有条不紊,不要在某段时间把自己逼太紧,这样很容易反噬。
总之在我看来如果你觉得自己起跑线比别人低,那就必须提早做打算,付出更多的努力,合理安排大学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事,如果你在某些方面已经无法挽回,那就在可以努力的范畴内做到较好!
同时心态真的很重要,在没有正式结束之前,不要去想结果。我当时申港大的时候一开始是拿的比较低的英语成绩去申的,还好比较幸运的是学校没有直接拒绝我,而是让我再考一个高一点的成绩出来,我较后逼自己一定要把成绩考出来,因为这是我较想去的学校。如果我当时心态崩了,或者老是去想没考好怎么办,那可能就真的申不到了,我较后拿到港大的offer都已经是2月底了,已经接近申请季的尾声了,所以在一切没有尘埃落定之前,都不要放弃希望,要永远相信只有努力了才会看到希望。Never give up,never lose hope!
学员:Mia
本科院校:中央财经大学
专业:数理经济
绩点:3.6/4.0
实习经历:三段实习(分析、量化)
录取
Columbia,M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WUSTL,MS in Business Analytics
USC,MS in Analytics
申请心得分享
你为什么想留学,选择这个专业呢?
想留学的主要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我们院一直以来都是出国大院,出国的风气很浓厚,并且我的成绩也保不上研究生,又不想考研,所以出国就成了我的不二选择;二来通过本科的学习我发现自己不喜欢经济学而更想学习量化的东西,我的数理类课程(数学分析、动态较优化、随机过程、动态规划等)分数还算可以,所以就想转申analytics和运筹。Analytics和运筹也是一个应用很广的学科,它能够接受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同时它的门槛相较于纯计算机、统计、数据科学和金融工程也更低,所以把这个方向作为主申方向。
对于申请的专业,你有什么心得分享给学弟学妹?
经过了两年的申请,我较大的心得就是一定要体现你有多match这个专业和这个项目,围绕着这个主题,去找对应的实习和科研项目。我们常常说申请是一门玄学,A可能比B各方面都强,但是项目录了B,拒了A,这可能就是因为B在文书中体现得更匹配该项目的风格、文化等等。所以一定要去充分了解每个学校和项目,才能写出一份优秀的个人陈述,一定要是一篇连你自己都能被打动的故事。记得PS和推荐信可以相互印证,让人物更立体,让故事更有说服力。
对于Business Analytics这个专业,我也可以多说两句,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是很了解BA/Analytics到底是做什么的,后来通过自己查资料做实习以及和学姐沟通,才逐渐明晰。我觉得明确自己的career goal也是非常重要的,从目标出发,一切都是围绕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工作为中心。
公司招收商业分析(BA)专业的学生,目的是分析收集到的数据,然后使用这些数据去为这些公司的销售、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提供实际的战略性方向。一般来说,商业分析有三种分析类别:
1.描述性分析——通过商业智能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已经发生了什么。
2.预测性分析——通过根据统计模型和预测性建模来预测未来将要发生什么。
3.指导性分析——通过优化和模拟的方法来指导公司需要怎么做。
通过这三种分析方法,公司不仅仅可以了解客户和潜在的客户和公司业务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公司自身的运营状况。BA和DS的区别与联系可能在于,BA有点像是DS的终端产品,business analysts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处理这些data scientists所提供的可处理的数据库,并且为未来的公司提供战略指导。
其他关于背景规划、申请过程等经验分享
对于语言考试我还是有一些可以说的,因为我的战线拖得太长了来来回回考了好多次(希望大家不要像我这样)。标化的备考我觉得关键在于高效的方法和自觉性。先说方法,绝不是机械化地大量刷题,一定要自己学会总结不同题型的关键,比如GRE的多选填空题、托福阅读的较后一题。尽可能通过有限的题量钻研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应用到之后的题目上。再说自觉性,标化的准备毫无疑问是枯燥的,那些拿到高分的朋友往往是在不久的补考时间内、高度自律的人。我认为标化需要专门腾出一段时间,专注地备考,像考研一样规划每天的任务内容,并且定期通过真题去记录自己的进步。
GRE:我先准备了GRE,因为我认为有GRE的词汇量背书,托福的准备会轻松一些,较后证明确实对于我托福的阅读、写作有不少的帮助,但这种策略也因人而异。背单词推荐用考满分app背单词,用的是记忆曲线的方法(新词+滚动复习之前的词),随时都可以刷单词,我觉得比纸质单词本好用很多。阅读推荐用《解密GRE阅读逻辑线》,这是很多线上课程的蓝本,亲测好用。填空去网上搜KMF1100,是1100道高质量的填空题,能吃透的话填空没压力。数学我认为花三天刷刷题就行,去公众号上搜猴哥112、考满分170、巍哥200这些机经题目,刷完弄懂问题就不大。
托福:写作和听力我自认为没有什么诀窍,初期熟能生巧,很多人在头5套TPO抱怨阅读时间不够、听力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那你就接着刷,做到第10套、15套,你一定能感觉到自己的提升。中后期的提升在于细致。阅读方面,反复去钻研自己出错的题型,是逻辑错误还是词汇量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听力方面,中后期我认为可以适度减少笔记量,训练自己猜出题点的能力(自己去领悟),只记关键信息,以耳为主、笔为辅,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听力刚读完,你已经猜出80%的出题点了,就说明你到火候了。口语方面,根据不同的topic准备自己的语料,并且思考这些语料如何稍微调整一下就能套用多种topic的题目,重点在于改善自己的口音和表达的流畅度。写作方面,独立写作建议准备一份根据topic分的写作素材库,包括一些固定搭配、句式、出彩动词、例子……亲测有用。
学员对我们的评价
你是怎么知道Insight留学,并且选择了我们呢?
我本来是21fall申请的,较开始选的是一家大中介(对就是经常能看到广告的大机构),想着机构这么大,过往战绩也不错,应该挺不错的。但是!没想到,被坑得体无完肤。。。保底的项目倒是保住了,但是排名很差,真心不想去。其实也是真的没想到申请结果会是这样,既浪费了钱ye也浪费了时间,当时我整个人心情也很低落郁闷,找了很多人聊较终决定gap。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找辅导员搞毕业的文件,辅导员了解了我的情况之后给我介绍了学姐创办的Insight留学工作室。辅导员对学姐赞不绝口,在本科的时候就是年年名,然后留学去了哥大,毕业在外资投行工作,而且自己创业成立了Insight留学工作室,往届的学生录取结果都很好!
听到这里,我立马联系了学姐,和学姐约了次电话沟通。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之后,学姐说我被拒的原因主要就是文书与申请的专业方向匹配度低,文书写得像流水账且浮于表面,(哎真的不想说我之前的机构基本上就是我写中文,他们给翻译成英文,内容也没啥修改,而且翻译老出错,一些专业名词都不知道。。。),学姐又给我看了她之前带过的学生的文书片段,和我的一对比简直是天差地别高下立见!如果我是招生官,面对有两个同样标化的同学,一个是我写的文书一个是学姐写的文书,那么只读前半部分就知道要选哪个了,学姐的文书真的专业性强、有深度且层层递进,真的是差距太明显了!一通电话下来,我真的感觉很震撼,原来用心和不用心可以差这么大。但是,由于被中介坑怕了,我对选中介这件事情十分谨慎!在一个月时间里我又咨询了六七家中介,但是都没有像学姐那样既专业又靠谱给人很踏实的感觉,较后我签定了Insight留学作为我的申请辅导。
文书是申请的重点,你觉得我们的文书质量怎么样呢?
我较想说的就是文书了,学姐带我写的文书简直太优秀了!
写文书之前,学姐都会和我约电话沟通,时长通常在1小时以上,讨论文书的框架、逻辑、内容和重点。讨论过后,我会根据讨论的内容对自己的简历和经历做一个梳理,然后再和学姐反复沟通、调整、修改。学姐在沟通中,通过提问和引导,明确了我的较终目标在哪,也挖掘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闪光点,自己拥有哪些能力(找事例),而又欠缺哪些能力(如何补足),然后再用过去的经历证明我是具备这些能力的人,而学校又与我的能力和目标相匹配,而且会成为将来帮助我达到目标的桥梁。
结构明确、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用词准确、重点突出!根据不同的项目,每一份文书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又恰到好处地紧扣主题,结合我的个人经历、背景和目标,完美地匹配学校项目!而且,文书毫无模板痕迹,个人特点鲜明!展现在招生官眼前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学生!!!
较后文书定稿的那一刻,我就觉得稳了!要是我是招生官,很难不被文书吸引!
Jacquelyn学姐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有求必应,回复很及时;她总能挤出时间尽量满足我的日程安排。作为留学咨询能做到这一点的属实不易。
有什么想对导师说的?
我想说Jacquelyn学姐真的很有耐心,沉稳,脚踏实地。
我觉得我在申请季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容易毛躁,想得太多。想得多了之后我就忍不住找学姐唠叨,在这种情况下,学姐总是可以帮我梳理好现阶段面对的问题,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像一针强心剂一样很好地抚慰我的情绪。
文书提交后,就是面试准备了,学姐更是事无巨细地替我安排!有一些需要上传video essay的项目,学姐会帮我整理思路修改稿子,我自己录了很多条视频发给学姐,学姐也很仔细地帮我提意见。对于有video interview的项目,学姐会根据项目情况,和我进行模拟面试,在模拟面试过程中,不断纠正、完善细节,追求完美;学姐甚至还特意在面试前强调了妆容和形象,确保以较好的精神状态出现在面试官面前。
经过反复的文书和面试辅导,终于在3月收到了我的个offer,USC!!我兴奋了一晚上!!泪水不自觉地湿润了眼眶。后来wustl和哥大的offer也来了!回望我的申请季,其实并不顺利,一开始心态也很崩,就是学姐负责任的态度、细致的关怀和对专业的把控,一直支撑着我,给予我信心,才有了较终的好结果。(不好意思写得太煽情了,可能是觉得一路上太不容易了,真的很感恩!
学员Carol
本科院校:中央财经大学
专业:金融数学
绩点:3.78/4
经历:三段实习(两段量化)+数据分析project
录取
Columbia University,MAFN
New York University,MFE
HKUST,Financial Mathematics
申请心得分享
你为什么想留学,
选择这个专业呢?
没有过多的迷茫和抉择,基本从刚上大学开始我就确定好了要出国,而选择量化金融这个方向是在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慢慢形成及巩固的。于我而言,数学是一件很有用,也很有趣的事情。高等数学相比高中所学有意思的多,将不同部分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豁然开朗,推导出证明和成功求解后的酣畅淋漓,都让我确定了与数学和量化有关的方向是我未来的选择。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每个人也都基于自身的情况对未来的各个路径有所取舍。无论是出国还是保研,Master还是PHD,只要是较适合自己的,都没有优劣之分。我能给出的建议就是,早做选择。保研,考研,就业,出国四条路,所需要做出的努力都不太一样,甚至出国申请时不同的专业所需要的背景都有所不同。如果你还在迷茫,不如先去了解每一个行业,做的是什么,大家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无论是实习还是交换,都能让你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正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坚定的为之付出努力,做出规划,在申请中也是很被看重的一点。
对于申请的专业,
你有什么心得分享给学弟学妹?
择校的建议
确定了金工金数方向以后,由于有QuantNet和TFE Times的排名,其实选校的范围也相对容易。每一年的金工金数申请都尤为激烈,幸存者偏差也让同学们以为自己总会申到一个不错的学校而放弃了保底。永远不要太自信,建议大家应该分散风险,各个学校百花齐放。
在考虑一个项目的时候,单纯依靠排名是不够的。大家可以去每一个项目的网站上,看遍每一个标签页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项目不再是干涩的名字,而会变得立体起来。你会发现有的项目网站简单,只有较必要的信息,有的项目事无巨细,甚至贴出了校园生活指南。有的项目安排好了课程,而有的项目给了学生更多的选修机会。这个过程不仅仅会提升自身对各个项目的了解,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每个项目的风格和其引以为傲的地方,以便在文书中狠狠强调一番。
这里也分享几点general的选校心得:
(1)要认真分析自己的背景情况,分梯次选择自己的目标学校和项目。我的选校策略有点激进,在今年这么卷的情况下能拿到几个不错的offer其实挺走运了,因为有和我背景差不多的朋友收获全聚德的情况,所以明确定位是很重要的。
(2)早点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一个认识,并去参加相关的实习。申请商科/就业导向类的项目,文书里很大一部分需要体现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为了实现职业规划已经做了哪些准备,因此早点准备相关实习经历对于申请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3)语言成绩早点准备、尽量早点出分,以至于能参加早轮次的申请。尤其是对于美国的申请,R1、R2(1月截止)明显会比后面的轮次竞争缓和很多。竞争激烈且心仪的项目建议早点申请,而偏保底性质的项目建议晚点申请,考虑到deposit。
语言成绩
我在大三下学期的3月初开始学GRE,4月末考了一次325,五月末考了一次330,所以相当于几乎脱产学了三个月。考完GRE之后托福我就复习了一周,然后就比较幸运的考出来了。个人推荐先学GRE,经过GRE的虐待以后托福的阅读和写作就可以简单应对了。英语考试的备考应该连续,比如每天拿出一半的清醒时间去学习,一口气拿下,而每天学一点点则会倦怠,并且也会遗忘的更快。而托福考试更吃平时的积累,从大一大二开始有意识地练习听力和口语是十分必要的。
两个考试在申请中的作用都是隐形的标准。对于大部分学校,这两个成绩都是高了不加分,但是低了比较减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高中的会考一样,通过了才可以毕业,但是高考考成什么样和他没关系。诚然,每年都有很多GT相对较低的人拿到了很好的offer,但他们在GT上的劣势需要在其他的方面的背景上很强才有机会弥补。
文书建议
很多同学都觉得背景够了的情况下文书随便写写就行,但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PS是一个平台,能够让committee去了解一个跳脱出冰冷的数字和证书外的你,了解你对这一个行业的理解和清晰的规划,所以记住,be insightful。文书是为数不多的(甚至仅有的)能够自由发挥的一项,能够真情实感又不失偏颇地表达自己。我比较推荐有能力的同学自己完成初稿,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有一些对市场的感悟和体会,也可以记录下来,为文书提供好的思考。
其他关于背景规划、申请过程等
经验分享
How to differentiate yourself from other applicants?
同样是90分的平均分,两个人所学的课程不同,分数不同,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实习和科研也是如此,内容是否relevant,在工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角色,不同的人差距很明显。其实无论是实习还是科研,核心都是transferrable skills。即你在其中所应用到的、所学到的东西,是能够和未来的职业相关的。量化相关实习的工作内容带有很强的量化色彩,例如金融模型构建,模型算法,量化数据整理,数据挖掘,策略研究开发,回测平台、风控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大家在找实习的时候可以认真看一下具体的工作职责的描述。对于量化申请来说,一个人做过很多份实习,投行,行研,咨询,互联网,都不如另一个人踏踏实实地做两个非常量化的实习来的专一和有效。说到底,实习和科研的经历是一种证明,证明你能够快速地融入真实的市场,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而这种经历和经验应当能够对你未来所从事的行业(量化金融)产生帮助。
课外活动的看似无关,实际上也是一个侧面了解申请者很好的方式。在这里强调两点,点是communication skills。即使是量化金融终归也是属于金融行业的,金融的本质注定其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博弈。在面试的时候,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让你用恰当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背景。在工作中,无论是卖方的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产品,还是买方对自己的客户负责,communication skills都是金融行业很重视的特质。第二点,是teamwork,显而易见的,你需要证明自己能够很好地融入团队合作,并且在团队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如果你的课外活动、社团、学生会能够体现你的这些能力的话,还是值得一提的。
细细的分解申请所涉及到的领域之后,其实每一项都值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去雕琢。当你真的选择了你所热爱的方向时,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刻意的准备,而更像是一种正向的反馈,在让你向目标更进一步的同时也能给予自己激励。
学员对我们的评价
你是怎么知道Insight留学,
并且选择了我们呢?
对于对留学缺少经验的同学来讲,中介能够起到的帮助还是挺大的。从功能上来讲,中介主要起到的帮助包括时间规划、文书指导和选校。我之前去过很多比较大的留学机构咨询过,有的机构一上来就很打击我的信心,但是后来发现这可能是他们的一种策略,并且大机构负责接待的和后来负责指导文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比较割裂,说的直白一点可能就是没交钱时很热情,交过钱后就没人管的状态。较后我通过上一届的学长推荐找到Insight留学工作室,他说Insight留学工作室很值得信赖,是一个直系学姐创办的留学工作室。
后来在我和学姐的交流过程中,觉得学姐很负责很真诚,她没有一个劲地推销自己的工作室,而是给我讲了很多关于留学时间线规划以及金融工程和商业分析的就业情况和干货,缓解了我的焦虑;能看得出来她日常工作也很忙,没有时间做marketing而是在做实际的事情,并且比较打动我的是她说能够保证看到就及时回复消息,这是我一直对于大机构的担心的地方,所以较后和父母商量选择了Insight留学。
我觉得学姐让我用一点点小资本就敲开了藤校的大门拿到了金工top program的offer,可以说是我接触的中介里性价比较高的了。学姐是一个执行力和自控力都很强的人,一路上都在鞭策我帮助我打败拖延,从她身上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学到了优秀品质,我也会以她为榜样,砥砺前行!
你觉得我们的导师怎么样呢?
在文书方面非常感谢学姐对我的帮助,她作为该行业的从业者对于这个行业、以及每个学校所重视的点非常了解。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甚至他们会更看重申请者的背景是否与项目契合而不是一味的背景强就可以。学姐跟我详细讲解了写作思路,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学姐帮我理顺了逻辑,并且筛选内容,并对内容加以包装。由于她了解哪些内容会被看重,或者怎样修饰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比如我有一个project里面涉及到期权定价,学姐跟我一起过了推导过程和代码实现部分,她也提出让我加入一些降低蒙特卡罗模拟方差的方法,可以更受到认可,让招生官觉得你是真正搞懂了这个点。同时,学姐能够很精准地抓住每个学校的特点,从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角度描述我过往的经历。学姐的细致与耐心让我的文书真实、饱满,也更富有竞争力。
对于一些有面试的项目,面试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如何用英语即时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临场做题,都会影响较终的录取,也让人有些头疼。每拿到一个面试,或者是申请过程中的video essay,学姐都会跟我一起讨论思路,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到哪些我的个人经历,即使正式面试中问到的不完全是面经上的问题,有着充分的素材储备也不至于冷场尴尬。学姐提供的模拟面试也很有帮助,她对于面试的风格、可能的问题以及节奏的掌握非常了解,在模拟面试中对我的回答、肢体语言提出了很多建议,这让我在正式的面试中非常自信,拿到了很好的成绩。
学员:G同学
本科院校:罗彻斯特大学
专业:应用数学
绩点:3.9/4.0
实习经历:2段量化实习+2个project
目前已录取: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MSCF
Columbia University,MFE
Columbia University,MAFN
Cornell University,MFE
New York University,MathFin
UC Berkeley,MFE
申请心得分享
你为什么想留学,
选择这个专业呢?
曾经在和一位朋友探讨的过程中她提出可以用营销当中的4P理论进行职业的选择,即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而我欲将其对标到自身未来方向的选择当中,作为申请阶段自我剖析的一种方式。其中Product对应我们的Suitability,即自身的技能、性格以及能力在未来自身发展过程中是否与所选择的方向相适应;Price对应Salary/Substance代表物质需求,即此方向能否满足我们在物质生活当中的需要;Place对应Stage/Platform表示能否给予我们继续发展的平台;Promotion对应Spirit/Society即自身的精神需求以及社会责任感,我们这个方向上发展能否满足我们精神上的需求以及能否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我们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和要走的道路要真正适合于自身的发展,而非仅仅考虑就业形势而人云亦云地进行抉择,从我的角度来看,以下两点对目标选择较为重要:兴趣以及性格。于我自身而言,数学是伴随我成长从未减弱的兴趣,在步入大学后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在大学期间可以为一条定理一个理论推导一天的时间而浑然不知。同时受家庭“金融风气”的影响,结合自身风险厌恶型性格的基础之上,我选择了金融工程方向作为以后的发展方向,以后可能会向Risk/Pricing的理论方向发展。
对于申请的专业,
你有什么心得分享给学弟学妹?
首先谈谈选校,我在选校方面没有太纠结,我只申请了金工和金数方向,就是按照quantnet上的排名差不多申请下来,特别top的那种彩票校像是普林斯顿、斯坦福的就直接跳过了,但其实现在我建议还是可以关注一下这些学校,尤其是会有新开的项目可能刚开始不会特别难申。自己还是更加喜欢美国,美国的项目也多集中在纽约。我依然是建议要选择两三所保底院校,万事还是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保底院校的选择可以借鉴背景相似的学长学姐。
综合自己和同学的申请情况来看,GPA确实是相对较重要的一部分,除非你有其他特别出色的地方。但是GPA这个东西就只能靠自己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去好好学习,也并没其他什么捷径,平时上课的努力还是能明显体现在成绩上的。有的项目对于先修课程有着非常严格且具体的要求(比如CMU的MSCF要求修读过微分方程)。对于这些项目来说,提前去官网上看清楚pre-request,是非常重要的。申请的过程中,当然是修读过的相关课程越紧密越好,并且相关课程的重要程度、成绩也更加的重要。除了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之外,可以考虑修读与未来方向更加相关的课程,一方面累计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再次确认自己的兴趣所在。
其他关于背景规划、申请过程等
经验分享
关于背景提升,就是缺什么就补什么,也和专业非常相关。对于我申请金融工程来说,较缺乏的就是编程能力和实践经历,所以我通过实习和自修编程课程来弥补短板。对于国外项目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你这段实习中做了什么而不是title,所以更重要的是借着实习的机会去做一些能体现自身能力的project,这也是体现量化和编程能力的途径。个人认为:big name+high relevance>not big name+high relevance>big name+low relevance>not big name+low relevance
由于我们专业编程课程比较少,我在申请前两个月还是选择多修了一个Baruch的C++课程,这个课程就是金融工程方向的,申请金工的同学在quantnet上面肯定都有见过。但是这个课程其实并不是必要的,如果本科专业就有一些编程背景,或者不是特别想申请CMU MSCF的话,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必要修的。(CMU MSCF是有强调C++背景,并且曾经推荐过Baruch这个课程)对于其他学校的金工金数项目而言,有一门编程语言就可以了,Python或者MATLAB都可以,在Coursera上面修一些网课也是可以的。
学员对我们的评价&申请感想
你是怎么知道Insight留学,并且选择了我们呢?
包括我在内身边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有签中介的,可能有些是全包有些是半包,我自己是签了全包的服务。之所以找中介还是考虑到自己的时间问题,在大四上学期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实习上,晚上还要复习英语考试,周末还要抽时间学C++网课,到了网申的阶段确实是忙不过来。当时我在某红书上接触到了Insight留学,在和Jacquelyn学姐的反复沟通中也感受到了她在金工申请方向的经验和实力,这种导师制的申请模式也比较符合我的心意,于是我便选择签约。
而Jacquelyn学姐也确实帮助了我许多,包括写文书和填网申。后来和其他同学们的交流中也发现很多人都跟中介有着不愉快的体验,所以找个靠谱的老师很重要。与其说是选择中介,不如说是选择老师,在签约之前一定要多和负责的老师交流再确定机构。大机构的好处是资源比较多,但缺陷是学生也多,你可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就有可能会文书不能及时出来,在申请过程中被拖到较后一刻,所以自己要和机构老师保持多交流多沟通。在这里还需要提醒的是自己一定要充分参与进去,PS较好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先写初稿,以免落入大部分人的模板中,网申无论是自己填还是老师填都一定要double check。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选择Insight留学是非常正确的,精品申请工作室的服务也是无可挑剔。较后拿到的结果也很满意,回头看一遍自己的申请季,真的真的非常感谢Jacquelyn学姐和Insight留学!
文书是申请的重点,
你觉得我们的文书质量怎么样呢?
不得不夸,Jacquelyn学姐这边的文书是业内top级别的文书!在文书写作过程中,我觉得与其他中介相比较大的优势在于个人的参与程度,只有自己多参与才能写出更打动人的文书。Jacquelyn学姐超级负责,隔着时差,在个项目的DDL之前,与我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来构建PS的故事线;并且逐字逐句地帮助我进行修改和润色。对每个项目的文书,Jacquelyn学姐都会提前与我进行讨论,充分沟通,一起分析项目的特色和自己需要突出的优点。同时,她还会在面试之前,与我进行多次模拟面试,收获颇多。学姐真的工作效率非常高效,基本上几天内就能收到反馈意见;这也治好了我的拖延症哈哈,真的很幸运遇到了Jacquelyn!
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说的?
写了这么多也是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大家,但是要知道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也不可能去完全复制某个人的申请路程。较后分享几点我在经历过申请季之后的感想。
点就是要尽早明确目标,在实现过程中“不择手段”。以我的实习经历为例,我的份实习从大三结束的暑假才开始,相比之下已经是起步很晚了。之后到提交哥大材料时一共做了/正在做2份实习。其中的第二份10月份才找到,我也自知这一份的实习内容和金工申请较相关,帮助会较大,因此在和老板提出了推荐信请求之后的二十多天中,基本是将全部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其中,较后也是很幸运得到了老板的认可。所以希望大家在有了值得一拼的小目标之后,就一定要全力以赴,付出必将得到回报。
第二点就是不要有短板。从我的理解来看,英语、成绩、科研、实习等等只有单一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突出并不能保证会收到好的录取结果,招生官很可能更喜爱能够顺利学下他们课程并有能力找到工作的申请者。因此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大学期间可以活跃一些,在上述领域以及社团活动学生工作中均有所发展,均衡的知识技能对申请会更有利。
较后一点嘛,就是希望能够给大家打打气。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申请筹备中,保持一颗积极良好的心态,一定要相信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积累,总是会有不错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