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曾称为南越、安南,与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有过非常密切的隶属关系。两国山水相连,鸡犬相闻,文化的纽带,将双方收纳到方块字的祖庭里。尽管如今越南使用拼音文字,它依然躲不开汉文化的深远影响。倘若在一座梵音袅袅的寺庙里,大家都肃穆、悠闲地坐着,很难分清是在越南古刹,还是中原禅林。
在东南亚国家当中,越南少女有味道。大概由于饮食清淡,她们个个儿体态苗条、婀娜多姿。因为气候湿润,她们的皮肤细腻白嫩。尤其再配上越南传统的“旗袍”,就更有风韵了。所谓“旗袍”不过是中国旗袍的越南版,又称为“衫长”、“袄套”等。材质常为丝绸,或者纯白,或者杂花。款式上,尽显女性的妩媚和青春的线条:束胸,窄袖,细腰,两腿外侧开叉,开叉高至乳房以下的位置。有趣的是,越南旗袍里边还套着一条宽松的裤子——是不是当地蚊蝇太多,穿条裤子遮挡遮挡呢?这样以来,旗袍开得再大,有裤子遮羞,也足以俯仰跳跃了。
越南青年都很开放,他们不但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也是美国、法国等老牌殖民文化的忠实学徒。女性服饰能说明问题:传统女性,坚守旗袍、长裤;欧式姑娘,则乐于穿迷你短裙、职业套装和牛仔长靴……多元化的女性美叫人眼花缭乱,但是,越南少女的“招牌形象”,还是“头戴竹笠,身穿开叉长衫及一袭长裤”,犹如日本的和服少女、阿拉伯国家的面纱美人。
地域狭长的越南,多民族杂居,各地民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单从婚俗上说,简直是五花八门。不但中国人听着新鲜,连越南人都感到意外。举几个特殊的例子,就清楚了。
比如,越南贡族的“试婚”。当地人采取“先入赘,后成婚”的方法,其实,就男方短期“倒插门”。小伙子先跑到姑娘家当牛作马,至少得熬三四年,才能登堂入室,喜结连理。
再如,越南娄娄族的“抢婚”。男女双方都有情有意之后,便事先安排好一出“闹剧”:女孩儿先溜出娘家,被一群后生劫持到爱人家,得手了,再给女方家长过话儿,三天之内,托媒人前往说亲。既然早有安排,这出好戏怎能不圆满呢?不过,也有小伙子一厢情愿的时候,虽然先下了手,可惜,姑娘不待见。没办法,男方只能花钱赔罪,送走了事。
耸人听闻的,并非“倒插门”和“先入赘,后成婚”;而是现代人不可思议的“初夜谢恩”。 初夜,是少女成人的象征性门槛,任何一个民族都视为头等大事。非洲人讨厌处女也好,东方民族看中童贞也好,都不妨碍初夜的隆重。匪夷所思的是,以传统著称的越南,竟然存在少女将初夜送人情的怪异风俗。新婚之夜,不跟未来的丈夫同床共枕,尽鱼水之欢,反倒找其他男人“献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在越南北部一些部落中,的确存在“初夜谢恩”婚俗。既然是婚俗,就是公开的,用不着偷偷摸摸、羞羞答答。越南姑娘早熟,往往情窦初开,便同时处几个对象。这种“广泛撒网、重点培养”的策略,当然便于挑肥拣瘦,所以,姑娘成婚之前,身边很容易纠缠几个旧情人。“爱人出嫁了,新郎不是我。”该如何处理这些可怜的小伙子呢?总不能掉首无情,分道扬镳吧?越南北部这片地区,表现得非常人性化,乡俗规定:新婚之夜,新娘子可对昔日旧情做个有情有义的了断。新娘一般不住在自家洞房里;而是专门跑出去,打扮得格外妩媚,和旧情人痛痛快快地睡一夜。虽然春宵苦短,但是姑娘以处子之身,馈赠情郎,大有知恩图报的意思。
越南少女“初夜谢恩”的悲壮场景,很容易叫人想起法国做家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小说里,病入膏肓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由于受人胁迫,不得不对心爱的情人后告别。玛格丽特“豆大的泪珠,不时从眼睛里滚落在面颊上”,她几乎是带着恐惧说:“我现在还是一个漂亮姑娘,你好好享用吧!不但,不要再向我提别的要求了。”正应了杜甫那句话:“明朝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谢恩”已毕,天色微明,再恩爱也得就此分手了——这就是永诀。从此之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是谁,望着谁的背影,抽抽搭搭地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