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愿达外语远景校区

7x24小时咨询热线

400-660-3310

当前位置 : 好学校 广州愿达外语远景校区 学习资讯 资讯详情

如何在导游实践中正确对待俚语

2013-12-24

旅游团中各种身份、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由于其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各不相同,他们在语言表达、选择措词方面自然存在许多差异。俚语,作为一种为相当多的公众所理解和使用,并带有一些社会集团和亚文化群色彩的非正式会话词语,是导游员从游客的日常会话和交谈中经常听到的一种语言现象。

在当今英语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俚语的使用较为普遍。在美国人的平均词汇量中,俚语约占百分之十。即使是保守的英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现在也使用不少俚语。俚语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导游翻译,经常直接同各种身份的外国游客接触,相互交谈的内容几乎无所不有,自然会听到很多出自不同社会集团、不同亚文化群的俚语。对此,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对待俚语这种非标准化的词语呢?是因为俚语生动形象、诙谐风趣、富有感情色彩和活跃团队气氛而刻意使用之,还是片面强调俚语比较粗俗、不够体面、难登大雅之堂而一味回避之?

本文依据俚语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这一事实,从俚语的特征与文体功能,导游翻译界对使用俚语的不同观念等角度,阐述俚语对导游语言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导游实践中正确对待俚语。

一、俚语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导游翻译在陪同外国游客旅行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形:有的外宾在闲谈中不时冒出一字或一句俚语,旋即引起众人忍俊不禁;有的导游在长途旅行中经常给游客讲故事或笑话,其间引用一点儿俚语,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假如我们对俚语一无所知,平时不注意搜集整理,不研究俚语的内涵及其使用的语境,往往很难听懂外国游客在谈论什么,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会。

试举几个例子:

1.This is really a tip-top hotel.

2.My legs are killing me.

3.That guide is a hip.

4.He carries a lOt Of weight.

5.We've got a nice setup here.

6.She's pulling your leg.

7.It is our cup Of tea.

8.Down the hatch.

9.This is the maindrag Of the city.

上述第一句的Tip-top意为“第一流的”;第二句是说“我走乏了”(游客走路多了经常说);第三句称赞导游“懂得很多”;第四句指“那人说话很有分量”;此处Set-up指的是“客房设施”;Pull one's leg为“开玩笑”;第七句是讲“我们的风俗习惯”(表示应尊重当地习俗的委婉用语);第八句谓“干杯”;第九句Maindrag指“闹市区”。类似俚语都是导游在平时接团中时有所闻的。

美国语言学家弗莱克斯纳(Stuart Berg Flexner)在他编着酌《美国俚语词典》之“序言”中指出,美国人的平均词汇量约有一至二万,且其中大部分较少使用,而在这一二万的词汇量中至少有二干是俚语,大约占百分之十,而这些俚语却大都属于美国人日常用语中经常使用的一部分词语。在(美国俚语词典》中收纳的俚语词条超过一万五千个。俚语的发展和流行程度从它在现代美国英语词汇中所占的比例即可窥见一斑。俚语在美国英语中大量涌现,以至于当人们谈论美国英语时,往往提到大量的俚语表达方式,认为俚语的普及是美国英语的二个明显特征。

美国人爱用俚语是众所周知的。就连一向保守的英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现今也使用比较多的俚语。随便举几例:

1.It's a far cry from the airport to our hotel.从机场到饭店路很远。

2.What's the damage? 多少钱?

3.I have been stoodup. (有人失约)让我白等了。

4.The bus is quite apain.这车坐着真难受。

还有些俚语像Stick in the mud(反应迟钝的人)、A real headache(问题、麻烦)、The story of the week(重要新闻)、 Follow your nose(朝前走)、To belly-ache(埋怨、投诉)等,都是我们在导游中经常听到的英国俚语。

作为导游陪同,我们在实践中听到的俚语比其他涉外工作人员可能会更多。

这是因为旅行团中各种身份、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他们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等各不相同,因此在语言表达、选择措辞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俚语(Shns),作为一种为相当多的公众所理解和使用并带有社会集团和亚文化群色彩的会话词语,是导游翻译从游客中经常听到的一种语言现象。

毋庸置疑,俚语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语言现象。导游在同游客的日常会话或交谈中经常听到俚语也是客观实际。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会话词语,它的使用范围较为普遍。

二、俚语的主要特征

俚语的发展变化,俚语之所以在英语词汇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为较多的公众所理解和普遍使用,是由俚语的特征所决定的。

俚语的第一个特征是生动形象。例如,形容“政府要员的丑闻”被称为WaterGate event(原指“水门事件”,近年来又出现Iran Gate event“伊朗门”、White-water Gate event“白水门”等相近词):“官僚主义”,“办事拖拉”被叫作Redtape;Wheeler-dealer指“机灵鬼”、“善于交际”,Eagerbeaver用来形容“工作特别卖力的人”;Think-tank表示“智囊班子”:“人才外流”被称作Braindrain;等等。又譬如,用Buzz表示Telephonecall(有电话),用Knockout表示“杰出人或物”,Nuthouse表示“精神病院”,Playhooky指“逃学”,To come down to brass tacks意为“照直说,不要拐弯抹角”:“香烟”被形象地称作Cancerstick(因为吸烟可以致癌):“拍马屁”被称作Apple-polishing:“干活磨洋工”被喻为Clockwatcher…此类俚语既新奇又生动形象,听来趣味横生,富有幽默感,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形象化俚语一出现,立即会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和广为使用。

俚语的第二个特征是变化迅速。这是因为大多数俚语词追求新颖,必须不断翻新,以保持其新鲜感。所以很多俚语词的寿命一般说来都不长,使用周期比较短。许多俚语仅仅是昙花一现,没有长久生命力。由于现代俚语大都是随着新生事物、新的观念的产生而产生,所以新的俚语词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语言是活的、不断变化的,而俚语则是语言容易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老的俚语词一旦失去了新鲜感,变得平淡无味时,就会被摒弃或者被新的俚语词取而代之。正因为俚语新陈代谢特别快,随时都在变化翻新,所以俚语才被称为是“真正活的语,言”。而我们导游翻译从游客那里听到的俚语,可谓是“新鲜的‘ 俚语”。

俚语的使用期一般只有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尔后便从常用词汇中消失。但是俚语中也不断有已演变为标准词、口头语或成语' 的词。例如:Jeep(吉普车)、Baby-sitter(临时保姆)、Bus(公共汽车)、Lab(试验室)、Highbrow(文化修养高的人)、Fogy (守旧保守的人)等。每一个俚语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流行的原因,时过境迁,或改变其义,或转为标准语,或销声匿迹,或继续用于某些局部地区。许多俚语去掉其富于刺激性的色彩之后,仍然被人们所接受。例如:Cop(警察)、Babykisser(为竞选而笼络人心的政客)、Hotwire(新闻)、Coldwar(冷战)、、To mug(街头行凶抢劫)、Have a shot(打针); Hit.And.miss(碰巧)、Alligator(再见,回答Seeyoulater时用),等等。

俚语的第三个特征是比较粗俗。许多俚语难登大雅之堂。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俚语词汇大都来自犯罪团伙和下层社会。英语俚语见诸于印刷品始于18世纪初。开始只限于伦敦罪犯们的行话范围,以后逐渐扩大到社会各个亚文化群,包括性行为越轨者、吸毒者、贫民阶层、各种社会成员、政治组织及军队等。现今俚语的主要来源是各种社会职业和亚文化群的行话或隐语。俚语词汇甚至还有不堪入耳的“禁忌语”(Taboo)。作为导游翻译要学会识别此类俚语,切不可随意乱用。例如:Hit the road(走吧),Give me some skin(握个手吧),Hit the hay(睡觉吧); I'm dying to to the loo(我着急上厕所’),He is pretty lousy(那人真差劲儿),Have s fag(抽支烟),Look at that chick(瞧那个妞儿),等等。此类俚语都是比较粗俗或缺少礼貌的。

俚语的上述特征除了受不同社会集团和不同职业群体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限制。同样的英文俚语词汇在不同的英语国家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或不同的理解。例如,Bloody原义是“流血的”,在英语中作为俚语是较粗鲁的骂人用语,但在澳洲英语中常用来加强语气,表示“非常的”、“…得很”。Digger在澳语中是“淘金者”,在美语中是“扒手”、“傍大款的女人”。很多美国俚语对英国人或澳大利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例如,美国作家辛克莱尔刘易斯(Sinclair Lewis)写的小说(白壁特》(Babbitt)在英国出版时,书末不得不附有一个小小的美国俚语词汇表,以方便英国读者理解。又如a banana bender(昆士兰人),a Pitt Street farmer(自有农场但在城里经商的人),An egg-shell blond(秃顶者),Cobber(朋友,伙伴)等,这类澳洲俚语对英美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三、俚语的文体功能按照语言的文体功能划分,有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两大类,各自有正式、非正式用语。口语正式用语包括演说、讲演、报告、诗歌、朗诵等用语;非正式口语包括日常生活用语、俚语、行话、禁忌语等。

许多中外权威词典对俚语都有比较接近的解释,称俚语是“通俗的口语词,俗语的一种,常带有方言性”(中文《辞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俚语的诠释为,“主要是一种非习惯用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美国出版的(标准院校词典)对俚语的定义解释为是一种“具有活力、感情色彩、滑稽或忌讳等性质的语言、单词或词组,是在特定场合下所发明和使用,有些则源于标准词汇的非常规使用法”。俚语在其使用初期被划分为贬义词语。着名的(韦氏英语词典》在1828年将俚语定义为“低级的、粗俗的和没有意义的语言”;但到了1911年,“低级的”和“粗俗的”字眼却从 (牛津英语词典)对俚语的定义中消失了。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俚语的注释为“粗俗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词、而在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对俚语的定义已取消了”粗俗的这个字眼。

自18世纪以来,俚语有了惊人的发展。俚语不但在上流社会的口语领地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还逐步潜入文学语言的大稚之堂。一些过去只能在下层社会流行的俗语粗话中的俚语词,被一些颇有教养的上层人物选来使用了。像狄更斯(C.D~kensH基昔林(R.KipUng)、高尔斯华绥(J Galsworthy)等着名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就时常使用俚语。目的在于使语言生动活泼,文笔诙谐幽默,突出人物个性,使其更接近现实生活。在畅销的侦探小说中,俚语比比皆是。有人曾幽默地说,两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功绩”就是将一些军队的俚语词汇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使其逐步成为现代英语词汇中的一个构成部分。

在当今美国社会,俚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得到广泛的使用,传统的对俚语的各种成见正在迅速改变。许多过去被称为“对语言的污染”、难登大雅之堂的俚语,今天已成为使英语表达方式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言添加剂。俚语已被用来指某些社‘会、行业集团和不同亚文化群成员之间随便交谈时使用的、比口语体更为非正式的一种词语。

“俚语也可以成为’体面的‘字眼,在英语词汇中获得持久的地位”({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例如,Flunk(不及格)这个词在19世纪是校园俚语,现已成为标准的口头语词。Cut out(停止、住嘴)、Stand some body叩(失约)、Pussyfoot(骑墙派)等词在1957年版的(英国语言史》中被称为是俚语,而在当今许多词典中已被标明是口头语。相当多的俚语词已经跻身于标准语言,不再被认为是俚语。像sham,mob,banter,fun,bet,shabby,fad,job等我们非常熟悉的字眼,曾经都是俚语,但早已作为标准词吸收入英语词汇。《中国日报》(ChinaDaily) 将“下岗职工”译作Lmd-offworke~,即源于俚语。

英语俚语虽然属于非标准英语,但在当今英语国家里十分流行。很多俚语已经走出街头巷尾,进入高楼大厦,跻身于所谓 Smartse,那种上流社会。它不但充斥于人们的日常交谈,而且大量地渗入通俗文艺作品中。许多俚语与口语体的词语非常接近,有时很难在两者之间划出判断的界限。俚语的文体功能随着其流行率的提高而扩大。“俚语丰富了标准英语,促使英语成为世界上复杂和不断发展的语言之一”(见菲氏编着的(简明英语俚语词典》之“序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而俚语则是语言的一个实际组成部分,其使用当然也属于社会行为。俚语虽然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全都使用的标准词汇,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社会集团或行业群体,其地位似乎介于“口头语”(CoHoquialism)与“行话”(Jargon)之间。俚语的文体功能主要在于立意新颖、诙谐风趣、富有感情色彩。恰当地使用俚语能够使语言新鲜、活泼、生动、形象,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想像力。作为导游翻译,对俚语的文体功能不可低估,而应当给予重视和探讨。

四、如何正确对待俚语

大凡从事导游翻译的人总希望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导游语言艺术与技巧,使自己的翻译导游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幽默感。细心的导游员会经常向外宾讨教某个俚语的确切含义,学习在何种语境或场合下恰当地引用俚语,以此作为达到上述目的的一个途径。

在导游翻译界中,对待俚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认 为俚语大都粗俗不雅,是不规范的词语,作为导游不应该学习之,或者不学也无关紧要;有人甚至认为俚语是对标准语的“污 染”,应当予以摒弃,禁止在导游中使用。另一种态度则认为; 俚语是浯。盲“新鲜、活泼、生动、形象”的一个构成部分,是语言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可以在非正式场合适当运用。

导游讲解是一种口头文学。导游翻译要讲究语言美。为了活 跃气氛和增加游兴,在导游翻译中适当地选用一些风趣幽默的俚语,可以给游客一种非常亲切、悦耳的感觉。试举几例:用A bigh:,表示“很受欢迎”,“大获成功”;形容一场精彩的演出珂说Bring down the house(赢得全场喝彩);遇到上下班高峰成交通堵塞,就用Rushhour和Trafficjaln;对伸长脖子东张西望的游客可用Rubberneck;许多游客喜欢Snapshot(抢拍照片);假 如你“过分强调客观原因”,客人会委婉地批评你:Don't bi*me On your computer;用一句Thank-you-ma'ma来描绘“搓板路,” 可让身受颠簸之苦的乘客开怀大笑;有的导游可能持有一种偏见,以为俚语掌握得越多,说得越 “溜”,越能讨游客喜欢,越显得一个人的外语水平高。有的导游不惜花费过多的精力去搜集俚语,随后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地加以使用,往往会引起游客的反感。例如,有的导游在催促客人快走时说:“Shake your legs(”快点儿“)。

有位导游员在带团中途经厕所时随口问外宾:”Anybody wants tO take a leak“(”哪位想撒尿“)?游客们为之愕然。还有位导游员在带团参观某高等学府。时,开场白竟然用”I'm tickled pink to give you a low-down Of this university“(”我很乐意向诸位揭一下这所大学的老底儿“)。这无疑是缺乏文化涵养的表现。由此可见,滥用俚语,尤其是使用 ”禁忌语“一类的俚语,非但不能显示一个人的英语水平高,深反而表露出你是一知半解、不懂礼貌。如果不分场合,不加分析,一味地生搬硬套,难免哗众取宠,反而让游客小瞧自己。

俚语在导游语言中的使用要考虑三个因素的制约,即交谈的场合、交谈的对象和交谈的内容。什么时候使用和如何选用俚语,完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严肃、庄重等正式场合,理应不用俚语。对长辈、上级或贵宾,一般也不用或慎用俚语。在非正式场合下,为活跃气氛和交流感情,适当地选用一些俚语,会使游客感到轻松自在。只要掌握好尺度,使用得当,就有助于达到活跃气氛、调节情绪、增加游兴等目的。

英国语言学家菲西安(B.A.Phythian)指出,”俚语是人们语言交流中极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应当指出的是,对待俚语持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太恰当的。对于导游翻译来说,在严肃场合或正式文体中尽量少用或不用俚语,避免哗众取宠和有伤大雅。但在非正式场合和随意交谈中,恰当使用俚语则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力,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一般来说,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对其俚语我们往往把握不准,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谨慎小心,首先要注意场合,切忌滥用,以免因用词不当而发生误会,甚至产生反作用。此外,已经过时的俚语应该少用或不用,这是因为俚语是英语词汇中变化快、不稳定的成分,”外国人说英语的一个特征,就是经常使用一些过时的俚语“ (《牛津词典》1979年第十版)。对学习英语的人来讲,好记住 ”俚语词汇的受欢迎程度并不特别长久,只有在确定它们尚未过时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使用俚语要听起来非常自然,要避免引起他人反感。“(《牛津新英语学习词典),1980年版)。

众所周知,英美人同外国人谈话时总是没有像他们自己相互间交谈时那么随便自如。作为导游翻译,游客可以从你的导游或谈吐中听出你的英语程度来。导游语言是一种口头文学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是导游语言美之所在。导游的语言应具有感染力,这对激发游客的兴趣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导游员的语言表达总是平淡的或背书式的呆板、单调、缺乏幽默语言的晶位,连一个恰当的俚语也不用(假如你能做到的话),往往会使游客(特别是美国人)在心理上留下一个缺乏幽默感、讲话平淡无味或者过于严肃正统的印象。如果你能善于运用幽默导游的语言技巧,恰如其分地使用一些俚语,往往会使谈话或导游讲解妙趣横生,别开生面,使游客感到自然亲切,双方的距离随即拉近了许多。

作为一名职业导游员,是不会对俚语一窍不通或一概排斥的。其实,在我们汉语中也有不少俚语(列为俗语的一种),如文革时期的”老九“、”黑五类“、”蹲牛棚“、”火箭干部“、”交白卷’、“走后门”等,其中许多已过时;还有“扣帽子”、“穿小鞋”、“碰鼻子”、“开夜车”(加班)、“和稀泥”等。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出现了许多新俚语,其流通率和影响力又因新闻媒体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大大提高。

例如:“个体户”、“倒爷”、“大款”、“傍大款”、“大哥大”(手机)、“跳槽”、“侃大山”、“走穴”、“炒鱿鱼”、“蹦迪”(跳迪斯科舞)、“打的”(乘出租车)、 “下海”、“宰客”、“第三者插足”、“老外”、“发烧友”(指…迷)、 “追星族”、“洋插队”……此类俚语比比皆是,尽管其中许多词的含义在中文词典里查无凭据,但大都是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和使用的,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

正确使用汉语俚语的人未必会扣上“庸俗不雅”、“讲话俗气”的帽子。如何对待英语俚语在导游翻译中的运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综上所述,俚语的存在(并且不断在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语言现象。导游翻译在同游客的日常会话和非正式交谈中经常听到俚语。俚语对导游语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不少导游翻译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并使用一些俚语。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会话词语;其使用范围较为普遍。

俚语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立意新奇,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正确使用俚语,有助于提高导游语言的表现力和想像力,有助于活跃旅游气氛,有助于增进与游客的感情交流。俚语比较粗俗,许多俚语词汇难登大雅之堂,忌讳在严肃场合下使用。导游翻译在使用俚语之前,一定要注意交谈的场合、交谈的内容和交谈的对象,切忌随意滥用。对待俚语不应该采取一概拒绝或拈来就用的极端态度。导游翻译应当学会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俚语。少用,慎用,而不是排斥不用。

收藏
分享到:

相关课程

广州愿达外语远景校区

广州愿达外语远景校区

认证等级

信誉良好,可安心报读

广州愿达外语远景校区

已获好学校V2信誉等级认证

信誉值

  • (60-80)基础信誉积累,可放心报读
  • (81-90)良好信誉积累,可持续信赖
  • (91-100)充分信誉积累,推荐报读

与好学校签订读书保障协议:

  • 100%
  • 215
  • 18620
在线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