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倩妈妈近和外省的姐姐通了电话,姐姐的女儿,也就是梓倩的表姐允晨,今年刚进入初中,遇上了小班教学试点,整个班只有20个学生。
“20个人一个班,晨晨上课开小差,老师一下就发现了。”允晨妈妈觉得小班教学对孩子来说更好,老师的注意力时刻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梓倩妈妈又说了:“那班上竞争会不会很激烈啊?”
梓倩还在上小学五年级,放学回家总是跟妈妈说,老师教的东西超级简单,都不用怎么听讲,作业也都会做。
可一到考试,又不是那么回事。
四五十人的班,梓倩考得好能进前五,考得不好要掉到十几名。要是梓倩班上也只有20人,考个十几名,不就是倒数了吗?
梓倩妈妈想问一问班上的老师,梓倩的学习情况到底怎么样。但老师平时上课很忙,休息时间去打扰又不妥。每天看着老师在家校群里发学生们的家庭作业,她既想让老师把梓倩的作业作为模范作业发出来,又怕梓倩的作业完成的不好,被老师点名批评。
万般纠结之下,她给姐姐打了个电话,听说了这个小班教学试点。
班上学生少,都不需要家长去找老师,老师还主动联系允晨妈妈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
说到这里,梓倩妈妈是真的有些羡慕了。
一、到底什么是小班教学?
2017年9月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杜柯伟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要把消除大班额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到2018年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
杜司长说的大班额,指的是66人以上的大班。不少地区因教育资源的匮乏,不得不让六七十人,乃至七八十人挤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上世纪90年代,笔者就经历过这样的教学环境,一间标准教室里坐了98名学生,课桌密密匝匝,没有过道,每天被夹在前后两张课桌间的缝隙里,经常因为太挤和前后排的同学争吵不休。
与之相比,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那么到底多少人的班才能称为小班呢?
依据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研究表明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
查阅国内外资料,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
国外小班教学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本质的特征是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
二、小班教学是怎么教的?
笔者曾观摩过一次小班教学试点的公开课,全班学生18人,据班主任说,标准教室里只坐18个学生,后面有一大半的场地是空出来的,学生可以自由创建图书角、英语角、小实验室等。更有意思的是,18套桌椅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排布,让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在创意中开始。
这堂公开课真正做到了“将课堂交还给孩子”,老师在传授知识点之余,共计组织课堂讨论四次,平均每个学生回答问题3-4次,后学生分成正反方,对一个问题进行辩论并设计了一套模拟“百度贴吧”发帖回帖的形式来探讨,并将其延伸到课后。
若非亲眼目睹,很难相信一节课45分钟内,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能够达到这样的氛围和效率,与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大相径庭。
到今天,小班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依然大有可为,好的老师是能上好大班课的老师,但更好的老师,是能在小班教学上根据具体学情量身定制教学方案的老师。
三、我的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小班教学?
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素质教育的递变这个层面上看,我认为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小班教学。
作为家长一定要明晰一个观点:素质教育,从来就不是给孩子减负,说减少作业量让孩子可以多玩耍的全是在忽悠人;素质教育是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还能提升孩子的思维、涵养和综合能力的教育,这只会让孩子学更多,而不是少学或不学。
鉴于“小班教学”是“将课堂交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仅仅是让老师从对六七十人人灌输变成对几个人灌输,单纯减少人数而不从教学教法上做改进的小班教学,同样是不可取的。
您的孩子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有那么多门学科要学,每一门学科里有那么多环环相扣的知识版块,他一直跟着学校内的大班课在走,极难**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上都完美无缺,而往往越是学霸的那种学生,越明白自己的“相对短板”在哪。无独有偶,在常规学校持续在小班教学进行试点摸索的时候,作为课外教育补充的校外培训机构,各种小班课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1对1教学、8人小班教学等说法在家长的视野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尚书坊教育在川内首推创意班型“3-6人互动小组”,“互动小组”模式既为学员提供量身定制的小班课教学,又进一步把这种模式下的“互动性”落到实处。学员在互动小组内跟老师学,跟同学学,跟自己学,既能高效提升成绩,又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综合能力。
若一个孩子能在3-6人的课堂上起到主要作用,配合老师教学进行自主学习,他可能不是成绩优秀的孩子,但他一定是对学习有自信的孩子!
当您收获了一个对学习充满自信的孩子,您还需要担心他学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