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就像学琴的孩子一样,辨音能力决定了他以后能走多远。所以好的老师都会非常重视听力辨音这个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听力辨音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一个音的信号通过耳朵传输到大脑中后,大脑就和已经存储好的大量声音信号比较,后找出与这个音有关的各种数据,于是就形成了对这个音的认识。大脑就好比是一个硬盘,你想从硬盘中调取数据,必须首先把各种语音信号装进去。当然,人的大脑对语音信号的处理要远比硬盘处理数据复杂得多。但是,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输出,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
英语发音有很多现象,比如连读、吞音、闪音等等,看似复杂,成年人用规律很难解决。但是对于听着儿歌、童谣看着动画片长大的孩子就非常简单。那些组合在潜意识中就是长成那样的,甚至不知道单词都能知道组合。除此之外,一些语序方面的问题,一些意群方面的体现,用语法解决完全不如用语感来得彻底和准确。
听力辨音和听力理解的关系,如果还用上面所说的硬盘来比喻,那要想理解,首先要先把语音信号输入到大脑中上。这些信号覆盖的范围越广,以后调取数据的时候就越能及时得到反应。否则,需要重新输入再调取,输入时间本身就影响了效率。这其中还没有说大脑处理语音信号的过程所需要占用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沉默期。
对于儿童英语学习启蒙初期,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听他们不理解的内容,尤其是韵律节奏方面的内容,不能要求孩子把歌词童谣的内容全部拆开弄懂再听。当然同步进行动画片和绘本的情境对应以加强理解也是必须的。否则单独进行的韵律节奏训练时间过长,会影响整体的听力理解水平甚至输出水平。这一点,很多孩子的教训是:歌唱的很热闹,但是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却没有任何积累。这将直接影响孩子后续路线图的进展。这一点,也是当时这个投票贴的直接作用:很多妈妈发现了自己的误区并及时进行了调整。
关于听力理解,目前也有误区。很多人把听力理解看成是每个词的中文意思都要懂的理解,而不是整体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有人把听力理解能力和词汇量紧密关联,在选择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找能认识70%以上词汇的内容。问题是,每一个听力词汇都懂就一定能**篇章内容的懂吗?结论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英语听力不好的人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听一句话的时候头三个词还能跟住,后面的词就溜过去了,根本不知道说了什么。而低头看下文本,发现所有的单词都知道发音。奇怪的是,很多发音看着文本知道每个单词,但是听的时候就怎么都漏词。而这种现象,在经过一段时间磨耳朵训练的小宝宝身上却很难发生。即使不知道含义,但是他们的复述绝对不丢词。这就是听力辨音能力对儿童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也充分说明,听力词汇和听力理解能力并不必然成正比。
启蒙初期,到底是少量输入信号然后重点解决这些信号的理解好,还是多输入,具体理解问题后面再说好,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些针对成人英语学习的流派非常强调可理解性输入,认为不可理解的输入就是无效输入。对此,我认为在儿童英语启蒙方面,不可过于教条。应该说,一段时间集中反复输入可理解的同一素材以达到对这种素材的充分理解和输出,和启蒙初期广泛接触各种孩子感兴趣的资源相比,二者殊途同归。甚至越小的孩子,因为中文强势地位没有形成,所以对于用一种语言来理解另一种语言没有要求,所以他们的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发展路径和中文母语的路径更有相通之处。比如都是通过看画面来获得整体理解,然后再从整体理解过渡到对局部甚至字词的理解。以此方式来达到听力理解的上台阶。
如果不从一个具体素材的输出状态来评价效果,而是从一个宽泛的周期,比如半年甚至一年,尤其是放在一个没有具体素材考评的英语运用环境中来评价听力与输出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早期泛听的量越大,后期爆发期的效果越好,并且孩子年龄越低,这种现象越明显。成都EF很多3、4岁孩子的妈妈或者老师向我表达对孩子表现的惊喜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说辨音能力是呈逐渐下降趋势的,积累素材越早辨音方面的优势越强;另一方面,语音资源之间都存在交叉印证的过程。如果只用一个资源重复十遍,不如用十个资源交叉印证效率高。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讲,不同资源的重复可以减少枯燥,提升兴趣。这比成人用一种资源反复重复的学习模式更容易激起兴趣。兴趣是内在动力的**。没有动力的英语启蒙对孩子的今后发展弊大于利。
经常有妈妈问,怎么确定精听的内容?其实家长只要储备10倍的资源,孩子就会自己选择。有些会一路放下去,根本不重复。有些就会反反复复要求重播。只要把遥控器交到孩子手中,孩子自己就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