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在美国高中多读书还是多社交?
对于刚从中国教育体系过渡到美国教育体系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最怕就是这种文化、生活习惯差异带来的冲击。
如在美国校园生活中,不少美高党会疑惑:“都说美国教育追求个性化,课外活动也很丰富,那么,我是该多读书还是多社交?”
对于高中生来说,时间是很有限的,多读书还是多社交?确实是一个难题,如何两者兼顾?甚至有的中国学生会反感被周围的人定义为学霸,而开始让自己去强行融入不适合自己的社交生活。
02美国校园的角色标签
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过一篇文章“Nerd vs. Jock”中,谈到了美国校园文化里的鄙视链:Nerd和Jock这两个标签,在美国校园文化里经常被用来描述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Nerd:是那些可能对某一知识领域非常在行,但缺乏社交能力、内向害羞的“书呆子”;
Jock:则是擅长体育,外向而自大,凭着自己体格强壮或人缘好,喜欢欺负别人的“运动员”。
纽约时报文章表示:在美国校园尤其是美国高中的“鄙视链”中,除了上述两个标签之外,还有以下角色:
Cheerleader:通常为女性,外表迷人,但缺乏内涵,常常与jock被视为一对;
Poser:喜欢模仿人缘好的人,为了融入集体愿意做任何事;
Emo/Goth:喜欢穿黑色、迷恋哥特等暗黑亚文化、成天摆出一幅“抑郁”模样、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Preps:来自富裕家庭、穿着精致,将来可能考入有名大学成为社会中上阶层的学生;
Loner:没有朋友的边缘人物。
这就跟大多数看到的美剧里的情景一样,读书聪明的孩子似乎都是书呆子的模样,而那些运动好或人缘好的才是校园生活的顶端。
“为什么聪明的小孩一直不受同龄人的欢迎呢?我认为,答案就是他们真的不想让自己受欢迎。
他们更想追求的是另一件事情——聪明:能够设计奇妙的火箭、写出漂亮的文章、理解编程原理。一句话,他们想要做伟大的事情。”
本文来源:纽约时报;黑客与画家
作者:格雷厄姆
纽约时报指出,这些标签大多都是对不同个体过于简单且不准确的概括。比如,拉拉队员从事的是一种强度高、难度大,也很危险的运动,把她们简单地概括为空洞的花瓶更多体现了对女性的偏见。
纽约时报另一篇观点文章“Jocks Rule, Nerds Drool”认为,传统的nerd形象正在被推翻。他们凭借自身的聪明的才智和独特的优势,从学生时代的弱势上升成为了以科技驱动的经济市场中的赢家,例如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等。
03知乎上的解答
在知乎上也有一位美高党是这样描述他的疑惑的:
下面也有很多的过来人给出了十分中肯的回复:
回复一:
Work hard, be nice, good things happen. 做你自己。
如果你不是个很social的人,那么就好好读书。
如果你觉得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人,那么就多去接触。
没必要去强求融入美国社会, 就如你所看到的,这是个diverse的社会,要宽容的多。
无论你怎么走都可以。
没错,做你自己。
回复二:
读书。
高中过多无用社交只会分散精力。
你只要和大家可以正常相处就可以了(不要过分孤立自己,这样会心情不好,成绩也会糟糕的);
不深交,不生气;
社交留给大学;
你成绩好考上好大学就有优秀的人值得你去结交;
虽然leadership申请很重要,但是你GPA/SAT的成绩不好也是白搭;
听我的;
我八岁就赴美;
这些是我这么多年在学校血与泪的总结;
p.s. 每天念一百遍我是正确的 留学生有时候会因为不适应学校环境而失去自信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04浩业小编的建议
因此,浩业小编建议,每个人对于社交这个事情都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归根结底,加不加入美式社交圈其实是每位同学的个人选择。如果觉得和美国同学社交这件事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成长,那么就可以努努力去融入美式社交圈。
如果觉得不必要的社交会给学生到来心理上的压力或者扰乱到学习生活的话,那么不必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把自己弄得不开心。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个人态度去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上。
学生在国外生活和学习,比较大得收获是能够从文化冲击中见识到更大得世界,从而选择最合适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