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节这天,人们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思念。虽然这一天,扫墓是重要的活动,但是在我国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吃冷饭的习惯。
古时候“寒食节”和“清明节”是分开的,“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 (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可是自从晋文公之后,人们就将两个相近的节日合二为一。
于是,人们在祭奠扫墓的同时,也保留着吃冷饭的习惯,慢慢的演变成饮食文化。
清明果
清明果依馅料不同分为甜、咸两种。
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果;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
清明果流行于江浙沪一带
清明粿
清明粿是由糯米和粳米制作而成的汉族小吃。主要是用各种菜做的,是漳州等地特有的清明节供品。在漳州诏安地区尤为流行,清明节和农历三月初三,俗称旧清明清明粿扫墓必须品。
根据味道可以分为甜,咸,根据馅又有多种,绿豆馅,花生馅,花生番薯馅,糯米馅,蔬菜猪肠馅等等,妇女老少均喜爱之糕点。
清明粿流行于福建一带。
清明粑
黄草粑又叫清明粑,是一道贵州地区汉族传统小吃,清明节节日食俗。清明粑的制作历史已有100余年,解放前后贵州各地就有许多专营点。
早期的清明粑做成月饼形状,馅心有火腿、洗沙、玫瑰、白糖等品种,食时用平锅放少许猪油,微火煎成两面微黄,香脆清甜可口。
如今,贵州各地的清明粑品种随馅心的不同而纷繁芜杂,口味和形状也多种多样。
清明粑流行于贵州一带
青精饭
青精饭,江苏地区汉族特色点心。又称乌米饭,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为寒食节的食品之一。
青精饭原为民间食品,唐代即有。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南京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浓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
青精饭流行于江苏一带。
清明螺
清明螺即田螺、螺蛳。清明前后是食用螺蛳的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
过去买不起鹅的人家,下河塘摸盆螺蛳,用清水养两天,然后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就是一盆好菜。
有的就用腌菜卤煮煮,清淡爽口、味道非常鲜美。有的煮熟了挑出螺肉炒韭菜,那是打嘴巴也舍不得丢的美味。
润饼菜
润饼卷是春卷的一种,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名点,属于闽菜系。是重要节日的特色食品。这是一种比春卷更为古老的吃法。
福建和台湾一带的家庭再新年和尾牙以及清明节时会以润饼皮此来祭祀祖先,之后家族成员围据一桌,食用者挑选自己喜爱菜色加上花生与糖粉以润饼皮包裹后食用,是属于福建台湾一带家族聚会的重要饮食。
润饼菜流行于福建台湾一带
欢喜团
流行于江淮一带。先将糯米蒸熟,凉后弄散,再炒使之膨松,蘸以饴糖,使之成团。取欢欢喜喜,团团圆圆之意。春节食用,亦用以馈赠。
馓子
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安徽蒙城、江苏淮安、维吾尔族、东乡族、纳西族、宁夏回族的馓子为有名。以淮安的茶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