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4日至8日,中国海文学院主办的《家庭重塑》,在主带导师玛莉亚-葛莫瑞和十几位助教团的带领下,圆满结课了。
这期课程将深度聚焦于由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创建的家庭三代重塑方法,意图在于回溯原生家庭,找回连接感;同时能够看到父母是人,而不是单纯的角色-父亲、母亲或其他照顾我的人,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这样一种心理转化过程产生的效果十分强劲,它给我们一个在当下疗愈过去的机会,进而减少过去经验及认知的负面影响。当我们放下过去那些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认知理念,我们就创造了一份自由,可以做出新的选择,得以全新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以此,打开疗愈的通道,通往更大程度的自我认可和接纳。
学员学习感悟:
终于参加等待了将近大半年,由萨提亚亲传弟子,年龄已95岁的玛利亚葛茉莉主讲的《家庭重塑》课程。课程已过去两天。
第一天绝大部分时间是自我介绍,然后是画原生家庭关系图,我留意到在学员介绍自己,并阐述自己来这个课程的原因或期待时,老太太在认真做笔记,并根据学员的介绍适时给与一些独到而精准的回馈,让学员开始对萨提亚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第二天介绍了萨提亚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下午用家庭雕塑的方式对一个学员做了非常震撼的个案,同时让每个人在小组内去做自己原生家庭和现有家庭的沟通模式雕塑。
老师一直强调的萨提亚家庭治疗体系的几点核心价值观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学习用正向的成人的观点与态度去看待我们过往认为负向的人生体验,在负向的人生经历中去意识到自己因此获得的内在资源与宝藏,让自己内在小孩成长,提升自我价值,并**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老太太认为,不管我们曾经过往的人生经历如何悲惨,可是我仍然存活下来,而且活得还不错,那么我们应该去思考并感恩这个经历让我发展出来的各种品质,这就是我的内在资源。即使有我并不认同的品质,例如隐忍,在当年它支持我让我得以度过难关,但是今天我不再是当年还未成年的我,现在我可以把这个品质转化成我要一致性表达的资源。让案主意识到在回溯自己经历时所发展出来的得以生存的内在品质也让我思考我自己内在的宝藏。老师一直强调,要以自己为傲,不要用过往悲惨的经历作为内在小孩不愿意长大的借口,作为逃避我现在应该承担责任的借口,作为报复父母当年没有尽到我所期待的爱及关注的理由。这些发现对我都很有启发。
老太太非常敏锐和智慧,在每个当下去引导案主去跨越每个艰难的关口,同时也非常清晰自己意图与界限,在案主不愿意去拉起自己内在小孩时,她选择停下来并打算终止,一方面也尊重案主不愿意长大的意愿,另一方面也明确自己的界限,我只愿意陪现在成人的你去玩这个游戏,不是过去还未成年的你。你的人生只有你可以做出选择,我不能为你选择和替你过。非常清晰和有力量。让我们感到震撼。
第二点是关于一致性沟通的。原生家庭是我们第一所大学,在父母身上我们学习到他们互动关系模式及应对姿态。根据萨提亚理论,在关系中面对压力时有四种常见的应对姿态: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在小组中,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原生家庭关系模式及自己现在的关系模式进行了角色扮演。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楚看到我是如何在父母互动关系中学习到我自己现在的关系应对姿态,我父母在关系冲突时是指责与讨好姿态的,而我在他们冲突时,我会站在我母亲这边去指责我父亲。我很惊讶的是,当我这么做的时候,代表我母亲的学员分享她感受,她说她心里很堵,很不舒服。在冲突中她用讨好的姿态本来是舒服的,但是我加入支持她去指责我父亲,她很不舒服。而代表父亲的学员也很不舒服。我突然明白,为何我小时候去协调我父母吵架时,为何越协调越糟糕。对我父母当年的感受也有了很多好奇。回到我婚姻模式雕塑,当我看到代表我和我先生的学员作出一个指责,一个讨好的样子时,我可以感受到我先生在这个姿态中的压抑与委屈,而我在指责姿态背后的不安全感和低自我价值感的部分。
第三提到对父母角色的物化。在画原生家庭关系图时,有一项是用当年孩子的眼光去写下父母的喜好,很多学员包括我根本不记得我父母当年的嗜好或爱好,对于母亲,我只能写她爱好家务,因为我所看到的她的时间基本都在照顾我们三个孩子,我很清楚她只能且应该做这个,但是现在的我很清楚这肯定不是她爱好。而我父亲的爱好,我更是一片空白。我只能写他现在的爱好钓鱼敷衍。由此来看,我们对亲近的家人似乎是非常陌生的。老师提出,我们和孩子互动时,我们往往强调,我是你妈妈,妈妈告诉你应该这么做,当我们强调父母的角色时,我们已把自己物化。我们会以父母的角色去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父母也是人,当他们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时,强调是人的个体。父母也有不足,他们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问题,他们已尽力做到可以做到的一切。在个案家庭雕塑过程中,我有共鸣的部分是,我意识到一直到现在还在用当年孩子的我去期待父母能看到我关注我爱我,而我明明内在很渴望和父母联结,但是我在创造逃避并远离父母的现实。在亲子关系互动中,我在重复我父母留给我的姿态模式,我对我自己很不满意,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未能满足我的期待时,我会指责她。我会很忙碌,我认为我付出了很多得不到她认同,而她期待我的关注、聆听和陪伴,我却不能满足她。我头脑知道但是在情绪来的时候做不到耐心对待她的原因其实是我内在自我价值感的问题。
因此,就如玛利亚老师强调的觉得自己够好,在负向的体验中去寻找正向的资源,提升自我价值感,为自己人生负起选择的责任,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作出不一样的选择,筛选原生家庭留下来的正向资源,其他放入博物馆,为自己的孩子构建一个美好和谐的原生家庭是有可能的。
活动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