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指导孩子画儿童画,采用怎样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一直困扰着家长和美术教师的问题。
不少家长对儿童画的了解是不够的,其中大的问题是用成人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老是要指出孩子们的画这儿比例失调、那儿残缺不全、与实物看起来不像等的不足和毛病。把“像不像”、“美不美”作为孩子画得好不好的标准,这显然是很错误的。
先来看看儿童画的定义吧:儿童画,由表面看来是不讲什么技法的,它和农民画一样,不讲画理、画法,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常规,是非学院派的画派。在造型上儿童画常常不按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儿童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儿童绘画作品之所以值得珍惜,就是他们作品的纯净、自然和充满创造的个性表现特征。
我们教师和家长该做的,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画画动机,了解他想表现什么,理解孩子才能理解他的创作,把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和他的创作联系起来;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欣赏他的创作。我们要做一个伯乐,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同享受绘画的乐趣,不断地鼓励孩子,发现他们画中表现的童真童趣和生动稚拙的美,把它们肯定下来。具体地说,以下这些都是该肯定的可贵之处,如:
一、想象奇特,符合少儿年龄的发散性思维特征:用自由联想的纯真天性来体验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用想象看世界,能用记忆结合想象来传达天真的构想。
二、勇于表达自己的创意联想,自由发挥个性。没有模式化、概念化的痕迹,不受客观现实的限制,表现出超自然、超客观、超逻辑的自由。
三、能用不同的视觉感知审美对象,充分发挥好奇心,并能通过美术作品来观察和感受生活等等。
有了纯粹的童心流露,是画好儿童画的第一步,一幅完整的儿童画,还要具有完整的画面结构和对绘画材料的恰当运用,这是一幅儿童画构成的三个基本因素。
孩子们能画某些东西不等于说能画一幅画。要画出一幅完整的画来,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训练。孩子们安排画面结构的能力往往不足,对于艺术作品整体性要求也不很理解。经常会出现画面松散、零碎的现象。这就要我们来辅导孩子丰富构图的形式达到画面的完整效果,画面要饱满充实、主体明确。
要做到画面要饱满充实、主体明确,首先要会整体布局。孩子们习惯于想一样画一样,想到什么画什么。我们可要求孩子在动笔画之前先想一下整个画面,或者说一说整个画面。辅导者不用进行过多干预,只要问问这儿有什么,那儿还有什么,让孩子自己说,自己来安排,慢慢地孩子就会学会整体构思,然后在纸上一气画成。这样经过整体构思的画面,有了整体关系,再去塑造画面的局部。再者,要做到主体突出,可让孩子明白画面中的主要物体要画得大,画得细致。这样有利于饱满画面。一般来说,在一幅画中,主体物应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左右,重点刻画主体形象,甚至可以画大特写,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那么就很容易把画面画饱满,而且还很生动。再稍加环境烘托,就能使画面有重点、有主次,零乱无序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完成了画的形式构成,怎样才能加强画面效果,更有艺术美感,使人过目难忘呢?在画的后完成阶段为关键的是选择绘画材料。任何一幅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都与工具、材料密切相关。这时,我们辅导者可以和孩子商量,给他们一些建议,根据不同的画面内容来选择儿童易于掌握的绘画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以达到佳的画面效果。
西方美学中有个定义:直觉就是艺术,包含着个性、情感和创造。孩子们是能凭直觉来反映世界的,只要我们做好伯乐,把孩子们的直觉表现提高到培养创新意识的高度来认识,并加以肯定,保护和发扬,孩子们是个个能成为儿童画的高手的。